登入
x
x
註冊
x

「老師,我們家小朋友真的很懶惰、很被動!每次寫功課都拖拖拉拉,花上兩三個小時,都要人家拿棍子出來盯他。喔!老師,跟你說不只是課業,就連日常生活都這樣,每天起床、刷牙洗臉、吃早餐、上學,都要我們做爸媽的三催四請…這些話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?做爸媽的一定相當困擾,我家孩子怎麼越長大越被動?事實上,失去主動做事的動機,遇事懶散,很大的可能便是「習得無助感(Learned Helplessness)」。

 

        「習得無助感」是什麼東西?原是由賓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馬丁·賽里格曼所提出的理論,我們說白話就是「一再失敗,導致絕望,而放棄嘗試。」我相信各位成人也有類似的經驗,例如:想到了一個好主意,本想在會議中提出來,但卻想到之前老是被主管否定,便產生退縮之意;過年本該開開心心回老家和老爸媽一同團圓過年,卻想到之前遇上長輩總免不了被拿出來和其他親戚朋友比較,再數落一番,不管怎麼做,總是無法成為老爸媽心目中最爭氣的孩子,而逃避回老家;下定決心要每日跑三公里減肥,但卻總是跑沒幾步便氣喘如牛、汗流浹背,想著自己就是無法跑完預定的路程,乾脆放棄。說到這邊,大家應該很明白什麼叫做「習得無助感」了,畢竟自己日常生活中也不時遇到。

 

        對孩子來說,「習得無助感」不一定是來自於本身做不好那件事(像是上面的跑步例子),也可能是來自於家長、師長、同儕給自己的否定(如上方的提案及回老家二例)。有些孩子因為不擅長某科目,而自我放逐,也有一部分的孩子是因為旁人不斷的將標準提高,而對於永遠無法達到旁人的高標準而感到絕望。

 

        我們也曾經看過一些孩子低年級時,考到95分的成績,但家長或老師沒稱讚他,還責怪他怎麼沒考滿分,是不是太過粗心又或是上課不專心?於是孩子便努力準備下次考試,然而當下次考試結果出爐,也得不到家長或老師的肯定,又或是得到一句「考好本來就是應該的」。這樣一次又一次,當升上中年級或高年級,隨著課業壓力愈來愈大,孩子們不斷的受到挫折,他們很快的學到了放棄,因為他們發現「反正我怎麼做都做不好,我怎麼做都達不到爸媽或老師的要求,我就是比較笨。算了,放棄比較輕鬆。」做爸媽的,我相信你聽到這句話的當下一定會心碎…

     

        說了這麼多,到底要怎麼對抗習得無助感呢?首先我們必須打破習得無助感的惡性循環,幫助具有習得無助感的孩子走出他們的內心牢籠,讓孩子「覺得自己有能力改變」,而不是「反正我不管怎麼做,都無法改變結果」。不過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」,親愛的家長們,要改變這一切需要耐心、恆心,請有心理準備這會是場長期抗戰,短時間很難看到成效,但相信我,孩子會慢慢成長、改變的,而那就是我們做家長及師長最想看到的,不是嗎?

 

        要打破這厚重的心理監牢,我們可以先引導孩子一小步、一小步完成他所懼怕的事。當他只要有部分成功時,就給予一個大大的獎勵,並且不要在失敗的地方繼續給予孩子責難,也切記不要隨意拿孩子跟同儕做比較。我們應該是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帶領孩子面對失敗。寫功課耗了一個晚上,每天都弄到晚上十點才睡?先把手機、電視都關掉,認真陪著孩子,拿著計時器請孩子一起來挑戰在五分鐘內完成兩行生字練習,三分鐘內完成一題數學應用題。注意我們應該保持著樂觀、積極的態度,邀請孩子來挑戰,並且不要設定太高的目標,目標愈容易達到愈好,讓孩子慢慢的嚐到成功的滋味。當孩子真的成功了,我們可以依心理學家-愛德華·桑代克所提的操作制約理論給予正增強(給予孩子他想要的東西:如一張貼紙、一句讚美或一個High five)或負增強(減少孩子所厭惡的東西:如不再嘮叨、不用洗碗等等)。然而,我們知道,現今的家長大多工作忙碌,真的很難抽空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業與複習功課,此時,找一位具備耐心與愛心的課輔老師是相當必要的。有時候不是孩子懶惰,故意要拖拖拉拉不寫作業,而是他就是不會寫,不知道怎麼寫,如有一位陪伴者能適時幫助他、立即解決他的困擾,那就能減低習得無助感,讓孩子更樂於學習。 

 

        相信讀到這裡,一定有爸媽質疑,難道教養孩子就只能用讚美和鼓勵的方式嗎? 孩子做錯都不能責罵和處罰嗎? 這樣會不會養出心理脆弱、玻璃心的草莓族呢? 沒錯,我們是不應該在孩子能力無法達到之處,強迫他完成大人的高標期望,也不應該在孩子已經確實努力卻又失敗的情況之下,再加以嘲諷與責罵。但在這前提之下,您的孩子確實努力了嗎? 其實,我們更需要了解的是,在孩子心理尚未成熟之際,不需要太過要求孩子願意主動學習,因為被動,是每個孩子的天性! 試想,當您很樂意主動去做一件事時,必然是因為那件事能帶給你無限的快樂與成就感,才能驅使您樂此不疲。但是,學習從來就不是輕鬆容易的事,不可能永遠快樂,總是有碰到挫折與瓶頸的時候,總是有努力用功還是考不好的情況發生,孩子還小,他們並不清楚學習對他的未來有什麼好處,一味要求他們主動,那只是強人所難,家長還是必須扮演督促的角色,不能因為孩子不喜歡就輕易放棄。因為未來的人生道路上,每個人都無法隨心所欲的活著,如果不是迫於需要養家糊口,又有多少人願意主動去上班賺錢呢? 

 

        我們需要讓孩子了解,生活上的事、學習上的事,都是他們份內的工作。喜歡也好、不喜歡也罷,該做的事情就是該在時間內完成,否則就需要接受處罰。父母用溫和的態度先向孩子說明清楚為什麼該做這些事,將規則定清楚,接下來就得堅定且一致地實行。生活上的瑣事,無關乎習得無助感,但為什麼還是經常看到家長們氣急敗壞,而孩子們卻仍依然故我,拖拖拉拉? 原因在於孩子知道,自己拖拖拉拉,爸媽只是嘮叨碎念,甚至拖到最後,爸媽還會幫忙代勞,也不會有什麼慘痛的代價,所以就繼續拖拉下去。雖然現在的教育氛圍都強調愛的教育,不打罵教育,但親愛的家長,如果一味的希望孩子們快樂,捨不得給予處罰,那就請不要抱怨孩子們懶散、被動,因為事情自己做,跟有別人代勞,孩子一定覺得讓別人代勞比較輕鬆愉快! 而在學習上,如果父母或老師無法扮演堅定督促的角色,只一味強調快樂學習,一有壓力就放棄,那我想所有孩子中,應該很難找到一個是真的願意自己主動學習的。因此,如果決定了處罰方式,就要確實每次執行,不能因為今天心情好或是工作很累,就想說縱容不當行為一天,這樣容易讓孩子覺得,爸媽處罰我,不是因為我沒做好,而是因為他們心情不好。心理學上,有個名詞叫做「21天效應」,也就是說,只要持續堅持同一個行為21天,就能讓這個行為變成習慣! 想要改掉被動的壞習慣,一開始辛苦一點,之後就會如倒吃甘蔗,越來越輕鬆!

 

        總結以上所說的,面對被動的孩子,家長應該怎麼做呢? 

        1. 排除「習得無助感」所造成的被動,多陪伴孩子或找尋適任的陪伴者幫助孩子。對孩子有適度的期望,勿與他人做比較,建立孩子的自信心。 

        2.努力的過程比結果來得重要,家長應適時給予鼓勵和讚美。

        3. 盡量營造快樂的學習情境,但切記學習過程必然會有壓力和挫折。家長應扮演督促推動的角色,讓孩子有動力繼續前進。 

         4. 溫柔堅定的態度面對孩子,苦口婆心讓孩子了解主動學習和做事的好處,但仍須訂定處罰規則並確實執行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Back to top